首页    成果分享    厌学、请假不上学、亲子关系淡漠的高中男孩经过辅导后返校、亲子联结逐渐增强
a81a77f4-cfd9-49ab-b690-a60e6901f1f8

厌学、请假不上学、亲子关系淡漠的高中男孩经过辅导后返校、亲子联结逐渐增强

个案介绍

姓名:王章(化名)

咨询人:孩子家长

指导前情况:

厌学、请假不上学、亲子关系淡漠

指导后情况:

返校参加学校的活动,亲子联结逐渐增强

一、成长故事

王章的家长对孩子高期待,高要求,步入高中后,学业压力也陡然增大,让王章感到前所未有的吃力。他开始变得沉默,和家长的关系也梳理冷漠。

起初,家长以为这只是高中阶段的正常适应期。但情况逐渐恶化,王章开始请假厌学,家长感到无比焦虑与无助,他们不明白,孩子为何会变成如今这般模样。在尝试了说教、鼓励甚至批评都无效后,他们意识到,需要寻求更为专业的方式来打破这个僵局。

 

二、专业干预

任何有效的支持,都始于真诚的倾听与深入的了解。在最初与王章家长沟通的过程中,重点并非急于给出答案,而是搭建一个安全的空间,让他们能够倾吐内心的焦虑、困惑与无助。这个过程,也是一次细致的信息挖掘。万创育星分析师了解到,王章的家长非常关心孩子的成长,经常不自觉地进行说教。家庭沟通模式存在问题,导致王章可能正在经历内在价值观与外部期望的激烈冲突,他可能在用“不作为”的方式,来守护自己内心最后一片不被分数和规则定义的领地,并对一种他认为“无法理解自己”的家庭沟通模式进行消极抵抗。

基于这些深度挖掘的信息,接下来的关键一步是进行专业方向性的辅导师匹配。我们为他匹配了一位在青少年发展领域经验丰富、风格沉稳且富有创造力的心理咨询师作为孩子和家庭的主辅导老师。

辅导老师进一步挖掘信息。引导家长不再仅仅聚焦于“他不去上学”这个行为结果,而是去思考行为背后的功能与情感诉求。经过分析,导师提出了几个核心观点:

1. 价值感迷失:高中激烈的竞争环境,让王章可能陷入了一种“能力恐慌”和“存在性焦虑”中:如果我不是优等生,我是谁?我的价值何在?当无法在学业中找到价值感时,逃避便成了一种保护自尊的策略。

2. 情感隔离与自我保护:他对家长的淡漠,并非没有情感,而可能是一种习得性的自我保护。他预判家长的回应无外乎是讲道理、提要求或表达失望,这些都无法触及他内心真正的困惑与痛苦。

基于以上分析,辅导老师为这个家庭定制了一套细致的行动方案,其核心是“改变互动模式,创造安全空间,重铸联结纽带”。整个过程,辅导老师在后台指导,家长在前台实践。

辅导老师指导家长减少关于学习、成绩、学校的对孩子的主动提问。取而代之的是,进行“无目的”的交流。同时积极倾听孩子的想法,当王章偶尔开口时,无论话题多么微不足道,家长要不打断、不评判、不急着给建议,接纳孩子的一切。

辅导老师在后台不断为家长提供指导、打气复盘,帮助他们逐渐走进孩子的内心。

 

三、孩子的改变

随着指导的进行,王章与家长的对话虽然还不算频繁,但内容丰富了,语气也缓和了。那个用冷漠包裹起来的硬壳,正在一点点软化。

随后,关于学校的抗拒性开始降低。重新回到学校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这一步,对他而言,是迈向外部世界的一大步。他不是被说服回去的,而是当他内心的压力得到疏解,当他感受到家的支持而非指责时,他自己积攒了走回去的勇气。

 

四、家长的收获

这段经历让父母深刻反思:曾经的高期待无形中成了孩子的枷锁。他们学会从审视者转变为倾听者,不再用分数衡量孩子的价值,而是接纳他的迷茫与挣扎。开始关注孩子的情绪需求。意识到,真正的支持不是鞭策孩子成为标杆,而是陪伴他找到自己的节奏。当家庭从竞技场回归港湾,孩子才敢卸下防备,重新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