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成果分享    躺平摆烂、不工作不社交的男孩经过辅导后积极规划未来,亲子关系越来越好
4ce5b0cc-e806-46c9-a3c1-73eeb6ee88a5

躺平摆烂、不工作不社交的男孩经过辅导后积极规划未来,亲子关系越来越好

个案介绍

姓名:孙志(化名)

咨询人:孩子家长

指导前情况:

躺平摆烂、不工作、不社交、怨恨家长

指导后情况:

积极规划未来,亲子关系越来越好

一、成长故事

孙志的成长岁月里,情感世界常常无人问津。当他因挫折而沮丧、因委屈而难过时,家长关注的焦点始终停留在成绩单的数字上,他的喜怒哀乐被视为无关紧要的小事。长期的情绪被忽视,让他逐渐确信:真实的自己是不被看见、不被接纳的。这种认知如同慢性毒药,一点点侵蚀了他对学习和生活的内在动力。最终,深深的无力感转化为对家长的怨恨,他选择以躺平作为无声的抗争——拒绝工作、封闭社交,以冷漠筑起高墙。

 

二、前端沟通

孙志家长最初的求助,充满了焦虑、困惑和一丝疲惫。他们反复诉说着孩子的不正常: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都能好好上班,他就不能?我们为他付出了那么多,他为什么还要怨恨我们?沟通中,能清晰地感受到这个家庭陷入了典型的问题循环家长越是批评、催促,孙志就越是反抗、退缩;而孙志的退缩,又加剧了家长的焦虑和指责。

我们了解孙志成长中的每一个关键节点,他与家长互动的具体模式,他过往成功与失败的经历,他的兴趣爱好,以及他目前生活中任何一点微小的积极迹象。同时,也需要理解家长的教育理念、他们的成长背景以及他们所面临的现实压力。

通过耐心倾听和专业的提问,我们逐步拼凑出孙志更为立体的画像:他并非缺乏能力,而是丧失了动力;他并非不想与人连接,而是害怕再次受伤;他对家长的怨恨,深处包裹着的是对理解和认可的渴望。基于这些多维度的信息,进行精准的专业方向性匹配。

 

三、心理疏导

在完成了前期的信息整合与评估后,我们为孙志匹配了一位在自我认同与发展领域经验丰富的心理咨询师刘洋。这位老师的风格沉稳而富有洞察力,善于通过构建安全、支持性的氛围,引导个体探索内心世界。

刘老师针对孙志的情况做了进一步的心理分析:

孙志过去的价值感几乎完全建立在学业成绩之上,这是一个由外部标准定义的脆弱体系。进入社会后,当这套标准不再适用,而他自身又缺乏内在的、稳定的价值核心时,巨大的失落感和无意义感便席卷而来。他选择躺平,本质上是一种对无法达到旧有标准、也无法建立新标准的自我保护,是避免自我价值感进一步受损的策略。

同时他对尝试新事物、规划未来感到深深的恐惧。这种恐惧并非源于懒惰,而是源于对再次失败的强烈担忧。在他的体验里,失败不仅仅是一次挫折,更是对整个人价值的否定。

基于上述分析,老师制定了一套细致且个性化的疏导方案,整个过程如同静水深流,潜移默化:

赋能与微小选择的实践:为了培养他的自主感,老师他从日常生活中最小范围的选择开始实践。每完成一个自主选择,都会得到积极的强化,让他体验到我能主导我的生活的感觉。这个过程,由家长在老师的指导下积极配合,将选择权逐步交还。

构建支持性的家庭沟通场域:老师指导家长调整沟通方式,孙志开始感觉到,家不再是一个审判他的法庭,而是一个可以包容他脆弱、支持他成长的地方。

整个疏导过程,老师始终在后台通过指导家长来间接影响孙志,营造一个整体支持性的环境,让改变在孙志内心自然而然地发生。

 

四、孩子的改变

经过陪伴与引导,孙志眼神里的冷漠和戾气消散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逐渐明亮的光彩。他和家长之间那种对抗的氛围逐渐改善。他开始积极地规划自己的未来路径,拥有了前行的勇气。

 

五、家长的收获

孙志的家长意识到,真正的爱不是塑造一个自己期望中的完美孩子,而是看见并接纳那个真实的、有血有肉的孩子。他们学会了倾听,学会了在开口前先管理好自己的焦虑,学会了将关注点从孩子的问题转移到我们之间的关系上。

学会了如何真正地去爱孩子,支持孩子和孩子一起成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