躺平不上学、亲子关系差、闭门不出的高中男孩经过辅导后出门运动、准备返校复学
个案介绍:
姓名:孙竹(化名)
咨询人:孩子家长
指导前情况:
躺平不上学、亲子关系差、闭门不出
指导后情况:
出门运动、准备返校复学

一、成长经历
孙竹,在父母和老师眼中,他曾是一个聪明、内向但还算听话的孩子。他的成长轨迹看似与许多同龄人无异,在按部就班中步入高中。然而,进入高中后,他变得越来越沉默,与父母的交流也日渐减少。开始产生厌学的情绪,抗拒去学校上学。他将自己锁在房间里,几乎足不出户,与电子设备为伴。父母焦急的询问和劝解,换来的往往是激烈的争吵或是长久的冷战。原本尚可的亲子关系迅速降至冰点,家庭氛围压抑得令人窒息。父母尝试过讲道理、发脾气甚至哀求,但都无济于事。
二、心理疏导
当孙竹的父母意识到问题远超他们的能力范围时,他们开始寻求外部的专业支持。在初步沟通中,我们了解到孙竹的基本情况:拒学、社交回避、亲子关系恶劣、作息紊乱。这仅仅是表象,冰山之下究竟隐藏着什么,需要更深入的探索。我们与孙竹的父母进行了多次、细致的沟通,不仅了解孙竹当下的行为表现,更追溯了他的成长环境、关键生活事件、性格特质、兴趣爱好、压力来源以及他对自身处境的潜在看法。我们关注那些被忽略的细节:他是否在某个特定学科上遭遇过挫败?与同学之间是否存在未解决的矛盾?他对未来的想法是什么?父母日常的沟通方式是怎样的?
基于这些多维度的信息,我们进行了严谨的评估。每个青少年的情况都是独特的,因此,我们最终为他匹配了一位沉稳、共情能力强、善于倾听和引导,同时对于青少年成长规律有深刻理解的老师。
老师对他所处的状态进行了深入分析:
1. 压力超载与逃避机制:高中阶段密集的学业任务、考试竞争以及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可能超出了孙竹当前的心理承受能力。当个体感到无法应对压力时,一种本能的自我保护机制就是“逃避”。拒绝上学和闭门不出,是他为自己构筑的一个看似安全的“心理避难所”,用以暂时隔绝外界的压力和期望。
2. 亲子沟通渠道堵塞:父母前期的教育方式可能偏重于说理和催促,未能及时识别和回应孩子的情感需求。当冲突发生后,双方都带着情绪交流,导致沟通渠道彻底堵塞。孙竹感到不被理解,父母则感到焦虑和失望,这种对立加剧了他的孤独感和反抗心理。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制定了一套系统且个性化的支持计划,核心在于“建立信任、疏导情绪、重构认知、重建连接”。
老师先是创造一个绝对安全、无压力的环境,让他感到被尊重和被理解,而不是被教育和改造。在信任关系建立后,老师开始引导孙竹识别和表达自己的情绪。帮助他认识到所有这些情绪都是正常的,关键是如何健康地表达和疏导,而非压抑或通过逃避来应对。针对他的不合理认知,老师帮助他看到想法的另一面,帮助他在感到焦虑时能够自我调适。
老师也一直指导孙竹的父母。帮助他们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动因,调整与孩子的沟通模式。
三、孩子的改变
在持续数月的专业支持和家庭配合下,孙竹身上发生了令人欣喜的变化。
最显著的改变是,他紧闭的房门开始打开,外出的次数逐渐增多。到后来主动外出运动,运动让他紧绷的神经得以放松,面色也红润了许多。与父母也能够进行平静的交流。对于返校复学,他不再表现出极度的抗拒,内心萌生了“或许可以试试看”的想法,做好了返校复学的准备。
四、家长的收获通过这段经历,孙竹的父母深刻认识到,真正的教育不是改造孩子,而是理解与陪伴。他们学会了放下焦虑,不再用成绩定义孩子的价值,而是通过平等交流重建信任。家庭氛围从紧张对抗转向温暖包容,他们发现,当自己先做出改变时,孩子自然会回应以成长。